文/沈伯俊
傑出的歷史小說大師羅貫中,在精心結撰《三國演義》時,將深刻的現實主義精神與濃郁的浪漫主義情調相結合,筆酣墨飽地塑造了一個光彩照人的趙雲形象。
首先,超越史書記載,竭力樹立起趙雲勇冠三軍的虎將形象。
前面說過,歷史上的趙雲的武藝和威名並不是最突出的。對於廝殺疆場的武將來說,這畢竟是美中不足之處。羅貫中為了把自己心目中的這個英雄人物塑造得更為高大,極大地發揮了藝術想像力,使《演義》中的趙雲的武勇得到充分的渲染。
《演義》中的趙雲首次出場,就先聲奪人,不同凡響:當公孫瓚在磐河被袁紹大將文醜戰敗後,「文醜直趕公孫瓚出陣後,瓚望山谷而逃……瓚弓箭盡落,頭盔墜地,披髮縱馬,奔轉山坡,其馬前失,瓚翻身落於坡下。文醜急捻槍來刺。」在這萬分危急之時,「忽見草坡左側轉出一個少年將軍,飛馬挺槍,直取文醜……與文醜大戰五六十合,勝負未分。瓚部下救軍到,文醜撥馬回去了。那少年也不追趕。」這時,死裡逃生的公孫瓚才定下神來打量自己的救命恩人,只見他「身長八尺,濃眉大眼,闊面重頤,威風凜凜。」(第七回)趙雲的這個「亮相」,一下子就表現出一個蓋世英雄的神勇和氣勢,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真正使趙雲名揚天下的乃是驚心動魄的長阪坡之戰,其實,這主要出自羅貫中的生花妙筆。《三國志‧蜀書‧趙雲傳》云:
及先主為曹公所追于當陽長阪,棄妻子南走,雲身抱弱子,即後主也,
保護甘夫人,即後主母也,皆得免難。
寥寥數語,平淡無奇。根據這一記載,趙雲在抱著劉禪、保著甘夫人的情況下,只能匆匆撤退,根本不可能在敵軍陣中橫衝直撞。然而,羅貫中卻通過虛構、生發和渲染,編織出一連串緊張曲折的情節:先是讓趙雲兩次衝進曹軍陣中,先救出甘夫人和麋竺,再找到麋夫人,接過阿斗(歷史上的麋夫人在曹操南下荊州之前已經去世,自然不可能逃難到長阪坡,更不可能將阿斗帶在身邊),為趙雲創造了一個匹馬單槍,懷抱幼主的特殊條件。然後,以酣暢淋漓的筆墨描寫趙雲在曹軍中往來衝突,所向披靡,「砍倒大旗兩面,奪槊三條,前後槍刺劍砍,殺死曹營名將五十餘員。」(第四十一回)好一場捨生忘死的廝殺呵!寫到這裡,羅貫中情不自禁地以「後人」之詩讚美道:
血染征袍透甲紅,當陽誰敢與爭鋒!
古來衝陣扶危主,只有常山趙子龍。
是的,這一番驚天動地的拚殺,使趙雲的形象猶如一尊大理石雕像,巍然屹立在千百萬讀者心中;使「常山趙子龍」從此成了勇敢堅貞的化身,英武超群的代名詞,不僅在當時威震天下,而且在後世名垂千古!
羅貫中即使在大膽虛構的時候,也是有分寸,有全局觀念的,他從來不盲目地揚此抑彼,從來不說趙雲的武藝超過了呂布、關羽、張飛、馬超等人。但是,羅貫中又是具有鮮明傾向性的,他巧妙地採用多種藝術手法,使趙雲的武藝和勇敢得到了比別人更充分的表現,因而產生了更突出的藝術效果。
一是對比。當呂布被曹軍圍困在下邳城的時候,為了向袁術求救,呂布不得不將許配給袁術之子的女兒送去。他「將女以綿纏身,用甲包裹……負女於背上」,企圖突圍。但在對方的堵截下,「呂布雖勇,終是縛一女在身上,只恐有傷,不敢衝突重圍。」結果「只得仍退入城」(第十九回)。再看趙雲的「解開勒甲?,放下掩心鏡,將阿斗抱護在懷」,拚命衝殺,何者勇敢,何者怯懦,對比多麼鮮明!
二是烘托。《演義》一再通過敵、我、友三方的反應,來側面描寫趙雲的英勇無敵。對曹軍來說,趙雲的名字具有很大的威懾力量。在漢水之戰中,黃忠被曹軍團團包圍,趙雲前去接應。他接連刺死曹將慕容烈、焦炳,「殺入重圍,左衝右突,如入無人之境」。曹軍勇將張郃、徐晃也「心驚膽戰,不敢迎敵」。當曹操得知後,驚呼:「昔日當陽長阪英雄尚在!」「急傳令曰:『所到之處,不許輕敵。』」(第七十一回)在東吳方面,趙雲的威名也是婦孺皆知。當諸葛亮借得東風,由趙雲接回夏口之時,周瑜派徐盛、丁奉分水、陸兩路追趕。趙雲一箭射斷徐盛船上的拽篷索,「岸上丁奉喚徐盛船近岸,言曰:『……趙雲有萬夫不當之勇,汝知他當陽長阪時否?吾等只索回報便了。』」(第四十九回)在劉備甘露寺相親時,吳國太聽說立於劉備身邊的是趙雲,便問:「莫非當陽長阪抱阿斗者乎?」並盛讚:「真將軍也!」(第五十四回)而在劉備集團中,趙雲更是受人欽佩。以勇武聞名的馬超初降劉備時,適逢劉璋部將劉晙、馬漢來攻,趙雲引軍迎敵,「玄德在城上管待馬超吃酒,未曾安席,子龍已斬二人之頭,獻於筵前。馬超亦驚,倍加敬重。」(第六十五回)這些側面之筆,以少勝多,收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。
其次,羅貫中使用大量筆墨,從多方面表現了趙雲的美德。
歷史上的趙雲的優秀品格,在《演義》中大都得到了藝術的再現。例如:用他勸阻劉備將成都有名田宅分賜諸官(第六十五回),反對劉備為報私仇而伐東吳(第八十一回),來表現他的忠直敢諫;以他將劉備集團的開基創業放在首位,不貪美色,拒娶桂陽太守趙範之嫂(第五十二回),來表現他的克己奉公;用他不與黃忠爭功(第七十一回),打了勝仗從不誇功自傲,來表現他的謙虛謹慎,等等,都是於史有據,羅貫中略加點染鋪?的。
這裡要強調一點:羅貫中在表現趙雲的美德時,特別突出了他的機警和精細。本來歷史上的趙雲在這方面未見突出,羅貫中卻又一次發揮了他的藝術創造才能,把這一點表現得鮮明而生動,使趙雲的形象在劉備集團中更加別具風采。
當蔡瑁邀請劉備到襄陽赴會,企圖借機加害時,趙雲帶領三百人馬隨劉備而行。到了襄陽,「雲披甲挂劍,行坐不離」。次日宴會,趙雲仍是「帶劍立于玄德之側」,只是由於劉備下令,才勉強到外廳就席(第三十四回)。飲了一會酒,他放心不下,入內觀看,發覺劉備已經逃席,他便馬上率三百軍出城尋找。找來找去,不見劉備蹤影,「再欲入城,又恐有埋伏,遂急引軍歸新野。」回到新野仍不見劉備,他又連夜到處尋找,直到找到劉備才算放心(第三十五回)。事情的全過程都可以看出他的機警和精細。
正因為如此,劉備和諸葛亮對於趙雲辦事都特別放心。諸葛亮出使東吳,指名要趙雲按約定日期去接他;劉備到江東娶親,諸葛亮明言:「吾定了三條計,非子龍而不可行也」;周瑜死後,諸葛亮到柴桑弔喪,又是由趙雲保護……趙雲從來不像關羽那樣傲慢托大,也不像張飛那樣魯莽粗心,總是膽大心細,兢兢業業,一次又一次地圓滿完成任務。這一特點同他的英武蓋世、忠直謙虛等美德相結合,使趙雲成為《演義》的武將形象系列中性格最完美的人物。
再次,羅貫中精思妙裁,將趙雲的亮點一直保持到最後。
歷史上的趙雲的最後一段重要經歷是在建興六年(二二八)隨諸葛亮首次北伐。諸葛亮「揚聲由斜谷道,曹真遣大眾當之。亮令(趙)雲與鄧芝往拒,而身攻祁山。雲、芝兵弱敵強,失利于箕谷,然斂眾固守,不致大敗。兵退,貶為鎮軍將軍。」 對此,羅貫中在很大程度上作了浪漫主義的改造。
一是虛構年已七十(按:應為六十左右)的趙雲在諸葛亮出兵前自告奮勇充當先鋒,在鳳鳴山連殺魏國西涼大將韓德的四個兒子,嚇得韓德「肝膽皆裂」;「西涼兵素知子龍之名,又見英雄尚在,誰敢交鋒?……大敗而走」。第二天再次與魏軍交鋒,不到三個回合又刺死了「有萬夫不當之勇」的韓德(第九十二回)。這一場廝殺,使讀者深深感到趙雲寶刀未老,雄風猶在。
二是虛構趙雲刺死了曹真手下的副先鋒朱贊,再一次立下戰功(第九十四回)。
三是略而不提趙雲「失利于箕谷」的事實。
四是繪聲繪色地描寫了趙雲和鄧芝從容撤軍的經過:趙雲讓鄧芝打起自己的旗號先撤,自己在後掩護,這種虛虛實實的佈置使畏懼趙雲的魏軍不敢放手追趕。趙雲卻時而衝到魏軍面前,刺死其先鋒蘇顒;時而又出現在魏軍背後,一聲大喝,「驚得魏兵落馬者百餘人」。於是趙雲安全退到漢中,沿途毫無損失。這樣描寫的結果,使這次退卻在讀者心理上似乎成了一次勝利(第九十五回)。
五是描寫趙雲謝絕諸葛亮的賞賜,使得「孔明歎曰:『先帝在日,常稱子龍之德。今果如此,言不謬也。』乃倍加欽敬」(第九十六回)。
這一系列生動的描寫,使趙雲在最後一次出征中保持了「常勝將軍」的威名,並使他的美德在晚年發出新的光彩。正是在這種慷慨雄壯的藝術氛圍中,羅貫中完成了對趙雲形象的塑造。
◆一個獨創性的藝術形象
羅貫中筆下的趙雲,是一個具有獨創性的人物形象。在《三國演義》問世以前,小說史上還不曾出現過趙雲這樣的英雄形象;這個形象之成功塑造,主要是羅貫中的功勞。在《演義》寫到的數百名武將中,給人留下鮮明印象的名將有數十人,但像趙雲那樣膽識兼備,智勇雙全,機警精細,謙虛謹慎的形象卻只有一個,人們決不會感到他與其他名將有什麼雷同之處。在《演義》的巨大成就影響下,歷史小說創作如同雨後春筍,蔚為大觀。在這些作品中,英武超群,智勇雙全的常勝將軍不乏其人,其中也有塑造得比較成功的;但是,他們都不可能與趙雲的形象混同起來,更不可能取代趙雲的形象。這種縱向和橫向的比較證明,在中國古典小說人物形象的畫廊中,趙雲確實是一個獨特的形象。黑格爾曾經指出:「最傑出的藝術本領就是想像。……想像是創造性的。」羅貫中在塑造趙雲這個形象時,再一次表現出巨大的創造能力。
(本文摘錄自《羅貫中與三國演義》一書)
留言列表